案例列表 案例列表 副標題 |
90萬億小微市場信貸需求缺口巨大 科技巨頭定制化產品搶占政策紅利42
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小微企業在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90%,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以及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較大沖擊。“受限于傳統金融模式對下沉小微的風險識別障礙,90萬億的小微市場目前僅有17萬億需求得到了滿足,仍有80%的巨大缺口。”360數科CRO鄭彥在日前召開的“智慧金融、見微知著——360數科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而傳統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過程中,仍面臨獲客、審核、判斷及回收四大難題。” 風險管理并非單純的降低風險 4日25日,銀保監會印發了《關于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在保持穩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給中提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全年要繼續實現增速、戶數的“兩增”目標,其中五家大型銀行要努力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全年增長30%以上。 同時要求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發揮行業帶頭作用,強化“首貸戶”服務,努力實現2021年新增小微企業“首貸戶”數量高于2020年,大型銀行要將“首貸戶”納入內部考核評價指標。大中型商業銀行在對一級分行的信貸計劃分解上,要向業務基礎薄弱地區合理傾斜投放任務,壓實責任。 隨著相關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紛紛投身對小微企業的“滴灌式”融資供給。實現小微金融的“量增價降”,增強各類機構“能貸會貸”服務能力,既要擴大普惠小微放貸規模和覆蓋度,也要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還要嚴格控制不良風險。 對此,鄭彥指出,“風險管理的使命,并非單純的減低風險,而是盡量為客戶匹配到合適的產品。在信息化和數字化今天真正要破局,在于科技的突破和應用。” “加快形成‘金融科技牽引、金融產品創新’的鮮明格局,發揮好金融科技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成為金融系統的重要議題。從360數科的客群畫像來看,高中及以下學歷占比超過80%,無信用卡客戶占比超過40%,三線及以下城市超過75%。作為傳統金融模式的有效補充,360數科正以科技為依托,不斷下沉服務,普惠更廣泛人群。”鄭彥總結道。 在此背景下,360數科自研的Argus智能風控引擎在幫助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持小微業務長足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金融科技創新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在風控科技領域,360數科擁有20萬以上的用戶維度、400多個模型、決策集近600個、超4萬條策略規則,能充分了解客戶,給每一個客戶最優的風險定價,并有效抵御各個環節的欺詐。鄭彥在分享中強調,Argus智能風控引擎以獨創的企業主+企業的雙中心模式,通過百萬級企業節點構成的金融人圖譜和企業主直接間接控參股信息,在一站式甄別企業主及所有關聯企業相關風險的同時,有效通過關聯灰度來完成對企業健康狀況及負債承受能力的認定。 鄭彥也介紹了關于360數科從獲客到貸前、貸中、貸后的智能業務流程。在智能營銷階段,360數科研發客戶意愿模型和風險前置模型,幫助提高渠道的投放質量,顯著節約渠道成本。在風險管理層面,360數科將獲客納入風險的生命周期范疇內,并通過貸前授信、貸中交易、貸后催收的全流程技術動作,幫助持牌金融機構服務原來他們沒有服務到和沒有服務好的客戶,從而提供合適的信貸產品。 “在信貸周期的最終環節,我們會更多利用智能催收機器人,依托精準的ASR和NLP意圖識別技術,對于小微貸這類比較特殊的客群,我們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精準化催收。”鄭彥補充道。 金融科技賦能小微企業日益凸顯 在度過了2020年生死危機的考驗,我國中小微企業不僅僅經歷了洗禮,也但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獲得了快速發展。2021年,監管層面多次驅動小微金融生態圈進一步優化升級。而面臨小微金融這片藍海,商業銀行及各類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積極尋求場景創新等搶占政策紅利。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賦能作用正逐漸凸顯,政府層面也積極支持金融科技發展和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 年—2021年)》,提出要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 2020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0年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提質降本”有關工作的通知》,6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都明確提出要運用金融科技賦能小微金融服務。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上述兩大政策分別涉及到建設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營銷獲客、大數據智能風控能力、智能貸后管理、強化產融數字一體化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等,核心是利用金融科技優化小微企業貸款模式,提升小微貸款供應鏈能力。 而監管部門也針對金融數字化發展的監管政策做出了適應性調整,制定出臺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探索推進銀行遠程開戶,支持非接觸式金融服務和互聯網貸款業務,不斷拓寬金融數字化發展的柔性邊界。 長久以來,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1931年英國“金融產業委員會”提出的“麥克米倫缺口”在全球普遍存在。世界各國近一個世紀的政策探索和金融科技的發展實踐表明,改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發展普惠金融的關鍵不靠政策補貼,而是靠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 近幾年為了緩解小微企業貸款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和更好釋放數據生產力,金融機構越來越重視金融科技的賦能作用,積極從產品設計、資金籌集、營銷獲客、征信審批、風險定價、交易支付、貸后管理到風險處置等環節入手,對銀行信貸供應鏈進行全流程改造。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的融合發展也在不斷創造新的信貸模式。 另一方面,作為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和家庭資源獨享的環境成長起來的一代,85-95后們正在逐漸成為時代的領跑者。尤其是隨著“雙創”的不斷升級,他們“不以業小而不為”,紛紛投身于創業創新。“30而已”不僅是埋頭苦干,“我敢闖、我會創”的85年-95年生人的年輕創客們更會善用金融工具,解決資金流動需求,撬動自己的事業和未來。 面對當下小微發展特點,鄭彥分享稱:“普惠小微需要定制化的產品。當下,傳統金融機構的錯配產品使得小微企業獲取金融服務更加困難。伴隨年輕一代創客的崛起,小微企業臨時的資金周轉需求更為普遍,更需要靈活、便利的金融服務。” 另外,當下數字科技和金融科技迅猛發展,技術、場景、金融的融合發展創造了小微金融服務的新獲客模式、風控模式、盈利模式,銀行和小微企業的關系都在快速改變,信貸供應鏈能力快速提升。業界認為,在金融機構、科技企業、政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機制和模式也正在發生蝶變。 免責聲明:內容來源于網絡,整理于高新技術企業融資貸款服務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包含內容圖片字體),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 |